以四字訣為座右銘
人生對自己要「約」;對別人要「恕」;
對物質要「儉」;對神明要「敬」。
簡單說來,人生所需要面對的四大領域是:自我、群體、自然界、超越界(亦即宗教所關連的神明世界)。儒家在這四方面,各有清楚的態度,那就是:一、對自己要「約」;二、對別人要「恕」;三、對物質要「儉」;四、對神明要「敬」。
首先,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是什麼?孔子的建議是「約」字。約,就是約束自己,話到口邊留半句,做事給人留餘地。凡事都不要衝動,不可逞一時之快,至於像違法亂紀、破壞習俗之事,更是盡量避免。
一言以蔽之,要守法而重禮。若是做不到「約」,則人生的困擾與麻煩將接踵而至,使人應接不暇,以致無法順利展開自己所規劃的生涯。若是不「約」,則人際關係一定緊張,甚至結下複雜的恩怨,困陷於繭中無法自拔。
不僅如此,人的欲望是易放難收的,表面看來隨心所欲,最後可能愈陷愈深,成為欲望的囚徒而毫無生活品質可言。因此,光明的前程必自「約」字始。
其次,要如何待人呢?答案是前面提過的「恕」字。「恕」字由「如心」合成,意指將心比心,為人設想。
走遍全世界,只要做到「恕」字,必定到處受人尊重及歡迎。所謂「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」,並不是一句空話,因為外國人同樣希望我們以恕道來對待。
孔子所說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在猶太教、伊斯蘭教、印度教的經典中,也曾出現類似的觀念。並且,在所有文明交談的場合中,這句格言也都受到世人一致的肯定。今日若要探討人類和平共處之道,大概依然要以孔子的金律為依歸。
然後,在人間世界獲得安頓之時,不可忽略自然生態正在急遽惡化。姑且不論地球的壽命還有多長,如果生態不利於人類的生存,則後代子孫何去何從?我們只須秉持一個觀念,「讓地球喘一口氣」,它自然就有自行恢復活力的機會。
世界工業國家的考慮也是全面的計畫,我們不必等待他們的決策與行動,就可以立即著手進行的是什麼?是一個字,「儉」。
我們原有良好的生活習慣,就是「敬惜字紙」,凡是一張紙還有寫字的空白之處,就要珍惜利用,不可任意拋棄。這不是吝嗇或小器,而是惜物愛物,積小以成多,讓自然資源不致匱乏。不僅如此,在養成儉樸的生活習慣時,自己也將化解物欲的誘惑,進而保留更多的時間與能力,來規劃充實的生活。
最後,人生難免遇到痛苦、死亡的威脅,這時必須覺悟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,就是「超越界」。
一般人只要信仰宗教,就知道在人間與大自然之外,有一個屬於神明的世界,亦即包含我們祖先的神靈在內的超越界。我們熟知的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一語,表示人間不是唯一的領域,因此凡事不能只考慮現實的成敗得失,還須問問「道義」二字。
那麼,如何面對這樣的超越界呢?答案是:對神明要「敬」。敬是敬畏,敬畏神明,自然謙卑處世。人若謙卑,才符合人的真實身分,亦即接受人的命運,要在短暫的時間歷程中,活出人的尊嚴。
西方有一句諺語,說:「敬畏神明,是智慧的開始。」如果推衍此語,則可以肯定:一個人敬神明,就很容易做到:對自己「約」,對別人「恕」,對物質「儉」。換言之,這四方面的態度其實是連貫互通的。
以上所列的價值觀是否可行?如果讓我來回答,則顯然是肯定的。
譬如,我在搭乘火車時,只要遇到比我更需要座位的人,我一定立即讓座,不論對方是否自願無座。在此,我使用的是「約」與「恕」。
然後,我對自己使用的東西,常在它們不堪使用時,才捨得丟棄,並且學習印度人,要像這些東西說謝謝。
至於「敬」,則是得益於我自小父母所帶領的宗教信仰,使我一向堅信神的存在,常存敬畏及謙卑的心態,經常自我反省,告誡自己謹守分寸,進而樂天知命。
我做得到的,大家也做得到。孔子的想法,歷經二千多年依然是可行的。我們思索「價值典範」時,最穩妥的方法是向先聖先賢請教。宋朝學者經常互相勉勵是「希聖、希賢、希天」,就是要步步向上提昇,追求完美的境界。他們心中的「天」,就是本文所說的超越界。我們效法他們的目的,是要變得與他們一樣,以求充分實現人生的意義。
價值典範的建立,首先在於辨明自己傳統中可貴的儒家思想,然後再要求自己努力實踐。這當然是一項艱困的挑戰,但是我們有信心走向前去。
以四字訣為座右銘
人生對自己要「約」;對別人要「恕」;
對物質要「儉」;對神明要「敬」。
簡單說來,人生所需要面對的四大領域是:自我、群體、自然界、超越界(亦即宗教所關連的神明世界)。儒家在這四方面,各有清楚的態度,那就是:一、對自己要「約」;二、對別人要「恕」;三、對物質要「儉」;四、對神明要「敬」。
首先,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是什麼?孔子的建議是「約」字。約,就是約束自己,話到口邊留半句,做事給人留餘地。凡事都不要衝動,不可逞一時之快,至於像違法亂紀、破壞習俗之事,更是盡量避免。
一言以蔽之,要守法而重禮。若是做不到「約」,則人生的困擾與麻煩將接踵而至,使人應接不暇,以致無法順利展開自己所規劃的生涯。若是不「約」,則人際關係一定緊張,甚至結下複雜的恩怨,困陷於繭中無法自拔。
不僅如此,人的欲望是易放難收的,表面看來隨心所欲,最後可能愈陷愈深,成為欲望的囚徒而毫無生活品質可言。因此,光明的前程必自「約」字始。
其次,要如何待人呢?答案是前面提過的「恕」字。「恕」字由「如心」合成,意指將心比心,為人設想。
走遍全世界,只要做到「恕」字,必定到處受人尊重及歡迎。所謂「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」,並不是一句空話,因為外國人同樣希望我們以恕道來對待。
孔子所說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在猶太教、伊斯蘭教、印度教的經典中,也曾出現類似的觀念。並且,在所有文明交談的場合中,這句格言也都受到世人一致的肯定。今日若要探討人類和平共處之道,大概依然要以孔子的金律為依歸。
然後,在人間世界獲得安頓之時,不可忽略自然生態正在急遽惡化。姑且不論地球的壽命還有多長,如果生態不利於人類的生存,則後代子孫何去何從?我們只須秉持一個觀念,「讓地球喘一口氣」,它自然就有自行恢復活力的機會。
世界工業國家的考慮也是全面的計畫,我們不必等待他們的決策與行動,就可以立即著手進行的是什麼?是一個字,「儉」。
我們原有良好的生活習慣,就是「敬惜字紙」,凡是一張紙還有寫字的空白之處,就要珍惜利用,不可任意拋棄。這不是吝嗇或小器,而是惜物愛物,積小以成多,讓自然資源不致匱乏。不僅如此,在養成儉樸的生活習慣時,自己也將化解物欲的誘惑,進而保留更多的時間與能力,來規劃充實的生活。
最後,人生難免遇到痛苦、死亡的威脅,這時必須覺悟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,就是「超越界」。
一般人只要信仰宗教,就知道在人間與大自然之外,有一個屬於神明的世界,亦即包含我們祖先的神靈在內的超越界。我們熟知的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一語,表示人間不是唯一的領域,因此凡事不能只考慮現實的成敗得失,還須問問「道義」二字。
那麼,如何面對這樣的超越界呢?答案是:對神明要「敬」。敬是敬畏,敬畏神明,自然謙卑處世。人若謙卑,才符合人的真實身分,亦即接受人的命運,要在短暫的時間歷程中,活出人的尊嚴。
西方有一句諺語,說:「敬畏神明,是智慧的開始。」如果推衍此語,則可以肯定:一個人敬神明,就很容易做到:對自己「約」,對別人「恕」,對物質「儉」。換言之,這四方面的態度其實是連貫互通的。
以上所列的價值觀是否可行?如果讓我來回答,則顯然是肯定的。
譬如,我在搭乘火車時,只要遇到比我更需要座位的人,我一定立即讓座,不論對方是否自願無座。在此,我使用的是「約」與「恕」。
然後,我對自己使用的東西,常在它們不堪使用時,才捨得丟棄,並且學習印度人,要像這些東西說謝謝。
至於「敬」,則是得益於我自小父母所帶領的宗教信仰,使我一向堅信神的存在,常存敬畏及謙卑的心態,經常自我反省,告誡自己謹守分寸,進而樂天知命。
我做得到的,大家也做得到。孔子的想法,歷經二千多年依然是可行的。我們思索「價值典範」時,最穩妥的方法是向先聖先賢請教。宋朝學者經常互相勉勵是「希聖、希賢、希天」,就是要步步向上提昇,追求完美的境界。他們心中的「天」,就是本文所說的超越界。我們效法他們的目的,是要變得與他們一樣,以求充分實現人生的意義。
價值典範的建立,首先在於辨明自己傳統中可貴的儒家思想,然後再要求自己努力實踐。這當然是一項艱困的挑戰,但是我們有信心走向前去。
(本文節錄自傅佩榮著《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》,天下遠見出版,2006年,頁139-144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