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社群登入
懂得將心比心
1樓

懂得將心比心

一個被人稱為自私自利的人,並非只因為他尋找自己的利益,而在於他經常忽視別人的利益。


小比利在學校得了最佳朗讀獎,他心中充滿了傲意,回到家跟女傭炫耀:「看看妳能不能唸這個我會唸的字,蘿拉。」

蘿拉不認識字,不知道怎麼唸。

小比利這下得意地像隻孔雀了,他衝進客廳,得意忘形地跟爸爸喊到:「爸爸,蘿拉不會讀書,但我只有十歲,就拿朗讀獎。看到一本書不會讀,我不知道蘿拉她有什麼感覺!

爸爸走到書架旁,拿了一本書,遞給他說:「比利,你看看這本書,你就能體會她的感覺了。」

小比利接過來一看,他一個字也不認識,原來是西班牙文的,不覺臉紅起來。

這故事說的是同理心。你勝過別人,你贏了,很高興,得意忘形。那你想過沒有,對方呢,他的心裡好受嗎?

設身處地關懷,以同理心待人

    「同理心」是指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會他的感覺。例如孩子看到弟妹跌倒時,他會覺得一定很痛;聽到旁邊小朋友哭泣的聲音,他也會感到難過。好像這些事情就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樣。

    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,常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,例如:馬路上有一塊石頭,肯替人著想,就會隨手將它拿到一邊,免得行人被絆倒;看到老人上車或行動不便的人,主動讓座給他們;坐電梯時,不擋在門口,等等後面要搭乘的人;住大樓不跑跳,免得吵到樓下住戶。

    反過來,像救護車救人擋道;半夜唱卡拉OK,任意高聲喧譁,吵得讓人無法入睡;看不起弱勢,自私自利等等,就是沒有同理心。難以對他人的心情感同身受時,就等於失去了一顆溫暖、關懷的心,更不用談什麼道德正義感了。

    美國著名的舞蹈家鄧肯的話,說得中肯:「一個被人稱為自私自利的人,並非只因為他尋找自己的利益,而在於他經常忽視別人的利益。」人性本是自私的,但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告訴我們不能把它視為理所當然,因為人沒有同理心,不單對別人的痛苦漠不關心,置若罔聞,對人亦沒有尊重,家人和朋友可成陌路人,社會更不可能和諧。

人比人,氣死人;將心比心,一家親

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別人。幾天前,我數落了一位同事,我知道自己也不喜歡別人這樣對我說話。昨天我覺察到自己對妻子很沒耐心,而我要很抱歉地說,我還小題大作。我知道,如果她這樣對我,我一定也覺得很不舒服。所以想當然,她的感覺也一定如此。

要將心比心,當你考慮到你的行為時,最好問你自己:「假如別人這樣對我,我喜歡嗎?

你可以此類推,經常反問自己:

「假如我是和我一起生活,我喜歡嗎?

「我喜不喜歡嫁給我?

「假如我是我的兒女,我喜不喜歡我這個當爸爸的?

「假如我是我的父母,我喜歡這樣的孩子嗎?

所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想想看,自己是不是太苛求,太自私、傲慢、懶散、不負責、不尊敬別人、命令別人、總是抱怨或對人要求太多呢?

你想得到肯定讚美,你想要快樂,想被人關愛,也請試著打開心房,想著對方,這樣你就會體會到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願望,沒有例外。他們也有同樣的需求,他們也想被人關愛,也想快樂,也想得到肯定讚美。

如果換成是你,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?

 

(本文節錄自何權峰著,《優秀,從你忽略的小事開始》,高寶書版出版,2014年,頁174-179。)
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