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社群登入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
1樓
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

一切世事都盛極必衰,因為萬物忌「盈」。因此,應該學會「心有所止」,這樣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,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。


    綜觀古今帝王,他們在登上權力寶座之後,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社稷,消除危及其統治的各種因素,總會採取相關的一些手段進行整頓。

    劉邦、朱元璋等人,均對不願馴服的有功之臣痛下毒手,不留後患;宋太祖趙匡胤則是採取「杯酒釋兵權」的和平方式解除了功臣的兵權,然後賜給他們良田美宅,讓他們回鄉享受天倫之樂,不再過問朝政,不僅沒有因為固權防變而導致流血事件,反而使君臣關係更加融洽。

    慈禧太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和地位,對當初扶她上臺的有功之臣勝保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加以控制。

    勝保曾在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時,率清軍與兩支起義軍作戰,招撫過太平天國淮北團練頭目苗沛霖和撚軍首領李昭壽,又招撫義軍首領宋景詩,因此立下了戰功。

    勝保還是「辛酉政變」中支持慈禧的大功臣之一,因此在辛酉政變成功後,慈禧對他委以重任,將他由四品京堂候補降職身分提拔為正二品兵部左侍郎,由鑲藍旗漢軍副都統升為上三旗中正黃旗滿州都統、正藍旗護軍統領。這一時期的勝保,真可謂是紅極一時,成為慈禧所倚重的滿州大臣。

    然而,就在慈禧任命勝保主持山東、安徽的「剿撚」軍務,前線戰事吃緊的關鍵時刻,慈禧卻突然變臉,於同治元年十一月傳旨將勝保革職,次年七月賜令勝保自盡。

    原來,同治元年六月,勝保以欽差大臣的身分督辦陝西軍務,鎮壓回民起義。不久,曾被他招撫的太平天國降將苗沛霖、宋景詩等人復叛,光祿寺卿潘祖萌、順天府丞汴寶第、御史丁紹周、華祝三等人因此前後參劾勝保驕縱貪淫、冒領軍餉、收受賄賂、擁兵縱寇、欺罔貽誤等諸多不法行為。

    慈禧聞奏後,命欽差大臣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等人查實具奏,調查結果,勝保被參劾的諸多不法行為均屬實。慈禧為此而震怒,頒佈上諭列舉了勝保的各種罪狀,並傳旨將他革職,交刑部問罪。

    同治二年,慈禧頒布上諭,稱勝保利用苗沛霖、宋景詩二人來挾制朝廷,這可是殺頭之罪。慈禧之所以給勝保安上這一罪名,一是因為勝保恃功自縱,而且不肯認罪;二是勝保「擁兵養寇為自固」卻有其嫌,這一點是慈禧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。

    就這樣,得寵一時,風光無限的勝保,最終還是被慈禧賜死了。正所謂「樹大招風」、「功高震主」。

    自古以來,為什麼許多開國功臣不得善終?又為什麼許多所謂的明君會屠殺功臣?原因無他,都是因為臣下的爵祿官位太過隆盛了,所以不是震主而招來不測之禍,就是惹人嫉妒而身陷險境。

    當一個人受到恩寵的時候,災難往往伴隨而來,因此在志得意滿之際應該見好就收,及早回頭。知足是明智的,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恥辱;知道適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現,只有知道停止方能長盛不衰。

    一切世事都盛極必衰,因為萬物忌「盈」,一旦盈滿就必然招致損耗。所以,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留有餘地,做人也應該如此。

   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,每個人都在積極努力的豐富自己的人生。但不論做任何事情,都要留點餘地,這樣即使是全能的造物主也不會妒忌我,鬼神也不會傷害我;如果事業追求圓滿,功業追求完美,那麼即使不為此生出內亂,也一定因此招致外來的憂患。

    因此,每個人應該學會「心有所止」,只有這樣,你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,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。

 

(本文節錄自海中天著,《做人要藏心,做事要留心2》,全品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,2013年,頁143-146。)
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