騙自己用功讀書的方法
人生如果分成兩部分的話,我會把這兩部分分成「工作」和「玩樂」。我覺得十二歲前的小孩。應該玩樂大於工作,因為小孩常常是在玩樂中學會一些重要的事情的。這也是這封信是寫給國中生,而不是小學生的原因,因為你們已經到了工作要大於玩樂的階段。
好啦,我要敎你「騙自己用功讀書的獨門秘方」了。聽好,他也適用在其他事情上,我每次騙自己努力寫作就是靠它。
每天早上送兩個孩子上校車後,才八點十分,我一點都不想──真的一點都不想去寫作。如果能立刻回家睡個回籠覺,或是喝茶看報紙,甚至洗衣服擦地板都比寫作輕鬆,但是我知道,我只要一回去待在家哩,哪這一天一定是一事無成。一事無成,不能帶給我任何快樂的感覺。
我有稿子要寫,就跟你有書要讀,是一樣的。於是,我開始自己騙自己,我跟自己說──「你只要去圖書館坐下來就好,只要寫三百字就可以回家睡覺了。」於是我背著手提電腦,包包裡還有早餐和牛奶,早上八點多,我就直接走進圖書館坐下了。然後,每一天當我離開圖書館的時候,都至少帶了兩千字的稿子,沒有一天例外。──那種完成了某件非做不可的事的成就感,還有快樂和滿足,真是難以形容。
到了第二天早上,你以為我走進圖書館的動力有增加一點點嗎?沒有阿,我想偷懶的感覺,一點也沒有減少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我每天想偷懶得感覺都一模一樣,於是我只好日復一日地上演「自己騙自己的戲碼」。
我的日子很辛苦嗎?沒有。如果我的生活是沒有目標的,那才叫辛苦。你以為每天逛街喝下午茶買名牌包的貴婦都是快樂的嗎?除了物質之外,如果人生沒有可追求的目標,是不可能快樂的。(父母養育孩子,於努力賺錢養家,給家人更幸福的生活,也是目標的一種。)
「我坐到書桌前,根本不知道要讀什麼?怎麼辦?」這回換你問我。
還記得之前,我說到自己弟弟發憤圖強考托福到美國從大學讀起的故事嗎?剛進美國大學時,他說自己也不知道能從哪裡開始用功起。當時他為了替父母省錢,所以房間小到白天必須將床舖收到衣櫥哩,書桌也是小到捉襟見酌的地步;他接近一百八十公分的個子,每天晚飯過後,他強迫自己只能坐到書桌前,不管自己要讀什麼、能讀什麼──先坐到書桌前再說。
他說,坐到書桌前還能坐什麼呢?無計可施之下,只好打開課本,那就開始抄課本吧。──說穿了,這也屬於「自己騙自己」的一種方法。我先抄課本,然後我就發覺還可以做筆記,然後我就畫重點,然後……在不知不覺中,他就成功地騙了自己:先是習慣坐到書桌前去,最後慢慢養成了用功讀書的規律。
還記得我說的那個「謎」嗎?多數用功讀書的孩子,根本是一種慣性,當你習慣了用功讀書後,沒有特別的理由,你是不會突然荒廢學業的。而且當你嚐過了「好成績帶給你的成就感」之後,你是不會隨便放棄它的。
所以多數不用功讀書的孩子,也是一種慣性,他們不用功讀書,不是因為不能,而是因為不習慣。
「走一步算一步」是我的座右銘,現在我想將它送給你。
即使你現在的功課一蹋糊塗也不要緊,你可以從最喜歡的一科開始。每天規定自己至少要讀完它才可以休息。這有點像是跑馬拉松的致勝秘笈:先分解目標,將一整段路分成十個目標點,當你在跑向第一個目標點時,不要想後面的九個。當你跑到第五個目標點時,也不要想「我只跑了一半」。眼睛只要注意下一個目標就好。
每踏出一步,你就會有機會感受到成就一件事的美好。
相信我,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情是不需要花時間練習的。
只要肯花時間努力,也沒有事情是不會進步的。
所以慢慢地,你會看到成績進步了,此時不需要跟別人比,跟你自己比就行;哪種自我突破的感覺,會帶給你更多的美好。然後讀書的動力,就可以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了。
在這個過程中,你如果需要幫忙,先去找爸媽。例如我國中的時候,每天半夜都是我媽媽當鬧鐘來叫我起床唸書的。但我也不能保證每個爸媽都能幫忙孩子,因為有些大人還可能是扼殺孩子信心的元兇。所以你還可以找老師幫忙,例如你懊惱明明花時間用功了怎麼成績還是不好,我相信一定有很多老師願意幫忙肯上進的孩子。再不然,找同學幫忙也行,相約一起到圖書館看書,有時候有個伴是又激勵作用的;只要你別找錯人就好,因為朋友跟爸媽一樣,有些也屬於幫倒忙的類型。最後,請記著:
──你用功讀書不是為了任何人,你不用功讀書也傷不了任何人。
──努力上進,為的只有一個人,就是你自己。
──別跟自己做對。做學生的。將大好時光白白浪費,就是屬於跟自己作對的笨蛋行為。
「我對讀書沒興趣。我只喜歡寫作。為什麼我要花時間在我沒興趣的事情上?」我女兒曾經這樣問我。別擔心,林書豪也對讀書沒興趣,他最喜歡的事情是打籃球,但是他為什麼花時間去讀哈佛呢?
這是林書豪媽媽受訪時說的,他傳達給孩子的就是,「你喜歡打籃球沒問題,但是要先將書讀好。將來想以打籃球當職業也沒問題,但是你要有一個備位的職業。如果你受傷不能打,(或許她想說的還有,要是根本打不進NBA呢,又有多少人打的進NBA。)你至少還有個很好的退路可以走。」當你的人生有更多的退路可選時,你反而能生出更多放手一搏的勇氣來。
「但是林書豪最後還是走了籃球這條路,書不都白讀嗎?」不會的。要看他說話的氣質就知道了,書,永遠不會白讀的。
如果你已經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所在,例如音樂、美術、運動,甚至是做麵包也行,這時候,除了用功讀書的時間外,你還得再分出一半的時間去發展興趣,所以此刻時間都不夠用了,那能每天無所事事,打電動、上網看影片、在外面閒逛混日子呢。這些都不是你內心真正相做的事,他們只是你逃避「對自己負責任」的藉口而已。
親愛的,你是聰明人,一點也不笨,花點時間琢磨一下自己的將來──你現在的所作所為,真的是你想要的樣子嗎?如果不是,趕緊換一條路,可以的話,選那條將來會更寬廣的路來走,你不吃虧的。
你沒有身不由己,每一個人的日子,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。
最後祝福你──學業猛進、鵬程萬里。這種小時候寫在卡片上的祝福語,現在應該沒人用了,但他就是我的心底話。
昨天早上,我偷懶了。我沒有直接進圖書館,而是爬回床上看小說,然後又倒頭回籠覺。睡到中午十二點,當我醒來後,竟然還不想爬起來,整個人在棉被裡的感覺糟透了,就像做錯事的小孩怕被媽媽罵;我沒有一點享受的感覺,只有懊惱。然後我想起了每天先游泳、後寫作,最後愉快回到家的那一刻。哇,相同的十二點,但兩者的感覺真是天差地別。其實我每天也看小說、睡午覺的,只是這天順序錯了。
親愛的孩子。別將人生的順序弄錯,那可不是第二天醒來在重來就可以的。
騙自己用功讀書的方法
人生如果分成兩部分的話,我會把這兩部分分成「工作」和「玩樂」。我覺得十二歲前的小孩。應該玩樂大於工作,因為小孩常常是在玩樂中學會一些重要的事情的。這也是這封信是寫給國中生,而不是小學生的原因,因為你們已經到了工作要大於玩樂的階段。
好啦,我要敎你「騙自己用功讀書的獨門秘方」了。聽好,他也適用在其他事情上,我每次騙自己努力寫作就是靠它。
每天早上送兩個孩子上校車後,才八點十分,我一點都不想──真的一點都不想去寫作。如果能立刻回家睡個回籠覺,或是喝茶看報紙,甚至洗衣服擦地板都比寫作輕鬆,但是我知道,我只要一回去待在家哩,哪這一天一定是一事無成。一事無成,不能帶給我任何快樂的感覺。
我有稿子要寫,就跟你有書要讀,是一樣的。於是,我開始自己騙自己,我跟自己說──「你只要去圖書館坐下來就好,只要寫三百字就可以回家睡覺了。」於是我背著手提電腦,包包裡還有早餐和牛奶,早上八點多,我就直接走進圖書館坐下了。然後,每一天當我離開圖書館的時候,都至少帶了兩千字的稿子,沒有一天例外。──那種完成了某件非做不可的事的成就感,還有快樂和滿足,真是難以形容。
到了第二天早上,你以為我走進圖書館的動力有增加一點點嗎?沒有阿,我想偷懶的感覺,一點也沒有減少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我每天想偷懶得感覺都一模一樣,於是我只好日復一日地上演「自己騙自己的戲碼」。
我的日子很辛苦嗎?沒有。如果我的生活是沒有目標的,那才叫辛苦。你以為每天逛街喝下午茶買名牌包的貴婦都是快樂的嗎?除了物質之外,如果人生沒有可追求的目標,是不可能快樂的。(父母養育孩子,於努力賺錢養家,給家人更幸福的生活,也是目標的一種。)
「我坐到書桌前,根本不知道要讀什麼?怎麼辦?」這回換你問我。
還記得之前,我說到自己弟弟發憤圖強考托福到美國從大學讀起的故事嗎?剛進美國大學時,他說自己也不知道能從哪裡開始用功起。當時他為了替父母省錢,所以房間小到白天必須將床舖收到衣櫥哩,書桌也是小到捉襟見酌的地步;他接近一百八十公分的個子,每天晚飯過後,他強迫自己只能坐到書桌前,不管自己要讀什麼、能讀什麼──先坐到書桌前再說。
他說,坐到書桌前還能坐什麼呢?無計可施之下,只好打開課本,那就開始抄課本吧。──說穿了,這也屬於「自己騙自己」的一種方法。我先抄課本,然後我就發覺還可以做筆記,然後我就畫重點,然後……在不知不覺中,他就成功地騙了自己:先是習慣坐到書桌前去,最後慢慢養成了用功讀書的規律。
還記得我說的那個「謎」嗎?多數用功讀書的孩子,根本是一種慣性,當你習慣了用功讀書後,沒有特別的理由,你是不會突然荒廢學業的。而且當你嚐過了「好成績帶給你的成就感」之後,你是不會隨便放棄它的。
所以多數不用功讀書的孩子,也是一種慣性,他們不用功讀書,不是因為不能,而是因為不習慣。
「走一步算一步」是我的座右銘,現在我想將它送給你。
即使你現在的功課一蹋糊塗也不要緊,你可以從最喜歡的一科開始。每天規定自己至少要讀完它才可以休息。這有點像是跑馬拉松的致勝秘笈:先分解目標,將一整段路分成十個目標點,當你在跑向第一個目標點時,不要想後面的九個。當你跑到第五個目標點時,也不要想「我只跑了一半」。眼睛只要注意下一個目標就好。
每踏出一步,你就會有機會感受到成就一件事的美好。
相信我,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情是不需要花時間練習的。
只要肯花時間努力,也沒有事情是不會進步的。
所以慢慢地,你會看到成績進步了,此時不需要跟別人比,跟你自己比就行;哪種自我突破的感覺,會帶給你更多的美好。然後讀書的動力,就可以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了。
在這個過程中,你如果需要幫忙,先去找爸媽。例如我國中的時候,每天半夜都是我媽媽當鬧鐘來叫我起床唸書的。但我也不能保證每個爸媽都能幫忙孩子,因為有些大人還可能是扼殺孩子信心的元兇。所以你還可以找老師幫忙,例如你懊惱明明花時間用功了怎麼成績還是不好,我相信一定有很多老師願意幫忙肯上進的孩子。再不然,找同學幫忙也行,相約一起到圖書館看書,有時候有個伴是又激勵作用的;只要你別找錯人就好,因為朋友跟爸媽一樣,有些也屬於幫倒忙的類型。最後,請記著:
──你用功讀書不是為了任何人,你不用功讀書也傷不了任何人。
──努力上進,為的只有一個人,就是你自己。
──別跟自己做對。做學生的。將大好時光白白浪費,就是屬於跟自己作對的笨蛋行為。
「我對讀書沒興趣。我只喜歡寫作。為什麼我要花時間在我沒興趣的事情上?」我女兒曾經這樣問我。別擔心,林書豪也對讀書沒興趣,他最喜歡的事情是打籃球,但是他為什麼花時間去讀哈佛呢?
這是林書豪媽媽受訪時說的,他傳達給孩子的就是,「你喜歡打籃球沒問題,但是要先將書讀好。將來想以打籃球當職業也沒問題,但是你要有一個備位的職業。如果你受傷不能打,(或許她想說的還有,要是根本打不進NBA呢,又有多少人打的進NBA。)你至少還有個很好的退路可以走。」當你的人生有更多的退路可選時,你反而能生出更多放手一搏的勇氣來。
「但是林書豪最後還是走了籃球這條路,書不都白讀嗎?」不會的。要看他說話的氣質就知道了,書,永遠不會白讀的。
如果你已經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所在,例如音樂、美術、運動,甚至是做麵包也行,這時候,除了用功讀書的時間外,你還得再分出一半的時間去發展興趣,所以此刻時間都不夠用了,那能每天無所事事,打電動、上網看影片、在外面閒逛混日子呢。這些都不是你內心真正相做的事,他們只是你逃避「對自己負責任」的藉口而已。
親愛的,你是聰明人,一點也不笨,花點時間琢磨一下自己的將來──你現在的所作所為,真的是你想要的樣子嗎?如果不是,趕緊換一條路,可以的話,選那條將來會更寬廣的路來走,你不吃虧的。
你沒有身不由己,每一個人的日子,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。
最後祝福你──學業猛進、鵬程萬里。這種小時候寫在卡片上的祝福語,現在應該沒人用了,但他就是我的心底話。
昨天早上,我偷懶了。我沒有直接進圖書館,而是爬回床上看小說,然後又倒頭回籠覺。睡到中午十二點,當我醒來後,竟然還不想爬起來,整個人在棉被裡的感覺糟透了,就像做錯事的小孩怕被媽媽罵;我沒有一點享受的感覺,只有懊惱。然後我想起了每天先游泳、後寫作,最後愉快回到家的那一刻。哇,相同的十二點,但兩者的感覺真是天差地別。其實我每天也看小說、睡午覺的,只是這天順序錯了。
親愛的孩子。別將人生的順序弄錯,那可不是第二天醒來在重來就可以的。